包头金康康复医疗中心主任介绍:感觉统合理论.早于1972年,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博士首先提出,主要指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,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(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、前庭和本体觉等)输入大脑,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。
感觉统合是人类都会经历的神经处理过程。我们不断地通过7个感觉通路(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嗅觉、本体觉、前庭觉、触觉)来收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,这些信息传到我们的大脑,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多次分析、综合处理,然后作出反馈。简而言之:感觉统合就是人对外界感知所做出的反应。
在感觉统合的整个过程中.基础、也是.重要的就是7个感觉的输入。在充分的信息输入基础上,大脑才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感觉统合过程,孩子的大脑也会随之不断发育成熟,大脑分工越来越好,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。
任何一个“感觉”的产生都需要有适当的刺激,刺激强度太小不会使其产生感觉,刺激强度太大会产生过激的反应。也就是说,必须有适当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正常的感觉,而这个强度范围称为“感觉阈值”。
感觉阈值,是指感官或感受体对所能接受的刺激变化范围的上、下限以及对这个范围内.微小变化感觉的灵敏程度。大部分人的阈值是处于一个正常的水平,而有一部分人的感觉阈值偏高,有的偏低。因此,每个人对于同样强度的感觉输入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。
举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:
洗澡或剪指甲是对触觉的输入。如果小朋友非常抗拒洗澡或者剪指甲,那么可能是触觉阈值比较低。如果把它比作一个水桶的话,阈值低的孩子水桶比较小,一点点刺激就能够装满这个水桶,而对有些小朋友来说,洗澡或剪指甲的刺激可能远远超过自身的阈值范围,所以他们会不断哭闹。
另一个跟触觉相关的例子。有些小朋友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,常常“下手不知轻重”,家长们也因此很困扰。实际上,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属于触觉阈值比较高的,他们的水桶属于超大号,需要高于平常孩子的刺激才能让他们感觉得到。所以,当他们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时,他们也容易使劲儿过大,因此与其他小朋友不必要的矛盾。
人体的自我调节。对于外界的刺激,每个人都会采取不同的自我调节模式去应对,主要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。如果我们按照阈值与自我调节模式的不同维度,我们可以把孩子对外界的反应方式分为低觉醒度、敏感型、感觉寻求以及回避型4大类。推荐阅读:如何判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